![]() 作者:于迎春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副标题: 日晷文库 出版年: 1997-6 页数: 290 定价: 16.80元 装帧: 简裝本 丛书: 日晷文库: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06008198 内容简介 · · · · · ·本书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系列”的一种。全书以大量翔实的文献资料为依据,在社会史、思想史的背景上,紧扣先秦与两汉时代社会体制的重大变化以及士人精神面貌与风气的转移,并尽可能从中国文化传统的固有特色和历史的流变过程出发,扎实、深入地描述并论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在汉末走向自觉的具体过程,并进一步对所涉及到的一些重要文学现象给予了细致、充分的论述,从深层上阐释了汉代主要著述与文学创作面貌形成的根源。其立论精当稳妥,颇富创见,不仅对汉代文学的研究有所开拓,而且对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研究,都富有启示意义和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 · · · ·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1987-2003年度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获奖 目录 · · · · · ·第一章 “文”在先秦的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奠定一 “文”及其文学意义概说 二、“文”与“道” 三 诸子著述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进步 四 文字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 五 “文人”、“文章”和“文学” · · · · · ·() 第一章 “文”在先秦的意义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奠定 一 “文”及其文学意义概说 二、“文”与“道” 三 诸子著述中所体现出的语言进步 四 文字与政治间的相互作用 五 “文人”、“文章”和“文学” 六、“立言”在士人生命价值中的地位 第二章 汉帝国文学的建立和士人政治、思想统一的文学意义 一 秦朝不文 二 汉初诸侯藩国文学兴盛 三 诸侯--游士时代的终结 四 大一统帝国文化品貌的初步显现 五、儒学成为社会的总识形态 六、赋之为一代文学的现实 七、赋的内在矛盾 八、渐次为经术所笼罩的西汉后斯士人的文化观念 九、东汉社会的进一步儒学化及大赋艺术价值的衰退 第三章 述作意识与文史哲的分离 一 创作的发生与时代和个人遭际 二 《春秋》在汉人文化创造中的崇高地位 三 司马迁《史记》之成一家言 四 “述”、“作”资格的下放 五 子史的日益专门化及由之而来的与文学的分离 · · · · · · () |
开阔了自己的思维
思想很新颖
需要静下心慢慢看
需要静下心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