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王永兴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1998-02 页数: 464 定价: 24.50 装帧: 平装 丛书: 学术史丛书 ISBN: 9787301035955 内容简介 · · · · · ·先生为文著述,从不空泛议论,人不发无根据的意见,本书述先生史学之源以及史学思想、治史方法,必依据史实,并尽量广搜群籍,尽量避免单文孤证,从师教也。 本书述先生三部专著三篇文章之主旨,着眼于先生著书之用心所在及论述的特点,间或涉及书文的内容,但非重复其内容也。先生读两《唐书》札记千余条,实学习寅恪先生史学指示门径之著作也,为了便于初学者,谨略加疏证其中一小部分。 作者简介 · · · · · ·王永兴,男,一九一四年六月生于辽宁省昌图。一九三四年考入清华大学,师从陈寅恪先生,学习研究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敦煌学,其后任寅恪先生助手三年。先后任教于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隋唐五代经济史料汇编校注》、《唐勾检制研究》、《陈门问学丛稿》、《敦煌经济文书导论》、《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陈寅恪先生史学述略稿》等。 目录 · · · · · ·目 录序 “圣籍神皋寄所思”(代序)――读陈寅恪先生《赠蒋秉南序》 前 言 第一章 陈寅恪先生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 第一节 陈寅恪先生史学主要渊源于司马光欧阳修为 · · · · · ·() 目 录 序 “圣籍神皋寄所思”(代序)――读陈寅恪先生《赠蒋秉南序》 前 言 第一章 陈寅恪先生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与治史方法 第一节 陈寅恪先生史学主要渊源于司马光欧阳修为 代表的宋贤史学 一 寅恪先生重视学术文化典章制度的渊源系统 二 “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三 陈寅恪先生对清代史学经学的评论 四 取法高则陈义高 第二节 义宁陈氏忠义之家是陈寅恪先生史学的另一 渊源 第三节 陈寅恪先生的史学思想 一 求真实,供鉴戒 二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三 中国中古史分期的思想 四 民族与文化 五 民族迁徙 六 社会经济的重大作用 第四节 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 一 宋贤长编考异之法 二 陈寅恪先生继承并发展宋贤长编考异 治史方法 三 神游冥想真了解之法 四 总汇贯通之法 五 时间、地理、人事之法 第二章 陈寅恪先生三部专著及三篇论文主旨述要 第一节《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主旨述要 一 寅恪先生撰著此书的苦心孤诣 二 渊源系统 第二节《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主旨述要 第三节《元白诗笺证稿》主旨述要 一 文体之关系 二 文人之关系 三 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 四 新乐府的体制 五 以宋贤治史之法治诗 第四节 陈寅恪先生关于学风三篇论文主旨述要 一《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主旨述要 二《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主旨述要 三《朱延丰突厥通考序》主旨述要 第三章《陈寅恪读书札记――一旧唐书新唐书之部》 疏证 前 言 第一节 有关蕃将蕃兵以及胡化等札记的疏证 一 唐自中世以后,镇兵多为胡种 二 蕃族内属,胡化 三 凉州地区蕃族内属及胡化 第二节 有关黄头军札记疏证 一 李光颜任忠武节度使期间的忠武黄头军 二 唐平黄巢战争期间的忠武黄头军 三 陇州黄头军 四 赵�守陈州及忠武军功业 第三节 关于唐代财政札记疏证 一 关于唐代估法十一条札记疏证 二 关于唐代运输札记疏证 第四节 关于唐元和国计簿和开成供军图札记疏证 第五节 关于收复河湟札记疏证 第六节 关于唐代宦官札记疏证 附 录 《新唐书・地理志》所载敕勒等羁縻州府与民族迁徙 杨隋氏族问题述要 ――学习陈寅恪先生史学的一些体会 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 ――柳如是的民族气节 种花留与后来人 ――陈寅恪先生在清华二三事 八十述怀 后 记 · · · · · · () |
这本书真的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打通了界限
原来都是有因果关系的。
值得观看的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