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雅林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副标题: 重回生活的社会 出版年: 2017-4 页数: 349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20103350 内容简介 · · · · · ·有文明史以来,人类对生活和社会关系的认识走过了一个螺旋式的“圆圈”过程。古代先民们用生活同自然与社会现象“合一”的观念解释社会。这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到了近代,在西方诞生了社会科学,人们对社会事物的认识具有了科学理性形态,而西方社会科学建立的是工具理性,形成了现象与本质二分的社会研究范式,把生活排除在本质、永恒事物之外,从而造成了生活和社会的隔裂,在认识上进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阶段。而到了当代,提升自身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人们的强烈诉求,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和用“生活和世界是一回事”来表述生活和社会的同一性的趋势,由此,人们的认识又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阶段。社会存在“钟摆效应”,不管它的摆动振幅有多大,最终都要回到生活这一原点上。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生活本体论”,为人类探索了“回家的路”,这就是... 作者简介 · · · · · ·王雅林(王亚林),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职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委员,生活方式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1941年生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1964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科研、党政和编辑工作,1980年以后从事社会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活方式和发展与社会理论。出版《生活方式概论》《闲暇社会学》《繁难的超越》《人类生活方式的前景》《延伸地带——昌五社区研究》《信息化:生存与超越》《城市休闲》《构建生活美》《东北区域的科学发展》等多部专著,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上发表大量学术论文,三次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一次特别贡献奖。 目录 · · · · · ·绪 论 扬起生活的风帆一 寻找社会的原点和支点 二 我的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三 本项研究的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寻找人类美好家园:马克思的求索 第一节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理论遗产 · · · · · ·() 绪 论 扬起生活的风帆 一 寻找社会的原点和支点 二 我的学术研究的心路历程 三 本项研究的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一章 寻找人类美好家园:马克思的求索 第一节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的理论遗产 第二节 重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解释框架 第三节 《序言》理论逻辑的历史边界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历史超越和新的“轴心转换” 第五节 作为社会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结构的“三个层次” 第六节 《序言》重释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第二章 “社会”的再发现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的社会概念迷思 第二节 “社会”概念在我国传播的本土文脉承接 第三节 社会的再发现:费孝通的理论贡献 第四节 破解社会学的迷思 第五节 重建社会学信仰 第三章 生活是什么? 第一节 生活:一个亟待确立科学范畴地位的基石性概念 第二节 把握生活概念的三个维度 第三节 不能把生活概念等同于“日常生活”概念 第四节 日常生活、日常性及其生活的特性 第五节 生活: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的基石性概念 第四章 “生活论”研究范式的构建 第一节 日本社会学的生活理论研究 第二节 “生活论”研究范式下的应用研究案例 第三节 重建社会学研究范式的思考 第五章 “生活型社会”的模式选择 第一节 解读“围城现象” 第二节 西方“消费型社会”模式演化中的悖论效应 第三节 破解“围城”现象:中国不能走入“消费型社会”之城 第四节 找寻通往社会幸福的“方舟”:“生活型社会” 第五节 “生活型社会”的构建:理论与现实价值 第六章 生活方式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 西方社会学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生活方式的理论思想 第三节 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历程 第四节 生活方式理论的结构 第五节 生活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第六节 生活方式的社会建构功能 第七节 对重大现实关切的生活方式的理论回应 附 录 附录1 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要义与条件——访著名学者王雅林教授 附录2 学术研究要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厉害” 附录3 走向学术史的生活方式研究——王雅林教授学术历程探索 后 记 · · · · · · () |
很接中国地气
大大点赞!
同学推荐很多次
怎么说呢,感觉这本书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