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忠 出版社: 山东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1999-07 页数: 406 定价: 13.9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829323 目录 · · · · · ·目录序 第一章 信息语用学的性质 第一节 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目的与范围 一 历史回顾 · · · · · ·() 目录 序 第一章 信息语用学的性质 第一节 历史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方法 目的与范围 一 历史回顾 二 新的构想 第二章 信息与言语信息 第一节 信息 一 信息的定义与本质 二 信息的特征 第一节 言语信息 一 言语信息的定义 二 言语信息的性质特征 三 言语信息的成分类型 功能特征 第三节 系统论的语言观 第三章 言语信息的结构 第一节 言语信息的内部微观结构 一 无标记位置 二 有标记位置 三 有标记位置与极端对比标志的语义指向 第二节 从内部信息与外部信息的关系 看言语信息的外部宏观结构 一 内部信息对外部信息的依赖 二 外部信息对内部信息的依赖 第四章 内外信息的沟通关联――信息场 第一节 信息场的认知机制与原理 第二节 信息场结构模式 一 内部信息充当检索外部信息的提示线索 二 词义的变体与规约义素、隐含义素 三 信息处理、设计与控制策略 第三节 信息场的宏观结构类型 第五章 信息场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 一 隐性信息的产生机制 二 省略 第二节 背景信息 一 背景信息的认知机制 二 背景信息的类型、范围 三 背景信息与信息导向 四 背景信息的视角与选择 五 背景信息的层次性 第三节 语境信息的作用与功能 一 补充作用 二 语境信息对后续信息的制约和影响 三 题目对正文的制约和提示 四 语境预期 五 语境的过滤功能 第四节 语境对词语意义的整合作用及语境义 一 词义的语境变体 二 语境对词义的具化作用 三 语境造成义素部分凸显 四 部分义素的抵消、取消、舍弃 五 语境提示关联造成义位上升 六 语境造成义素偏移 七 语境造成义素相互渗透衍生语境变体 八 语境信息造成义素扩张 九 类比义素转移形成语境变体 第五节 非语言语境信息 一 社会语境信息 二 空间语境信息 第六节 知识储备 第七节 预设信息 一 预设信息的类型 二 预设的触发 三 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四 预设的本质与认知机制 五 预设信息的层次性 六 预设的利用――巧用虚假预设 七 预设信息的误导 八 误用预设 九 预设的否定 第八节 推导信息与智力干涉 第六章 会话含义 第一节 合作原则 一 合作原则的原理 二 合作原则的实施、落实程度 第二节 会话含义的推导 一 “适量”准则的违背与推导 二 “质量”准则的违背与推导 三 “相关”准则的违背与推导 四 “方式”准则的违背与推导 第三节 礼貌原则 第四节 会话含义的灰色性 第五节 会话含义学说述评 第七章 信息场的微观结构 第一节 信息场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节 信息场的微观结构分类 一 对比信息场 二 强调的方式与途径 三 相关聚合场 四 同位相关聚合场 五 数量对比场 六 二元场 七 极端对比与极端对比标志 八 否定信息场 第八章 指示信息 第一节 有效范围指示 一 有指与无指 二 定指与不定指 三 实指与虚指 第二节 信息的自返性 第三节 元语言信息 第四节 社交指示信息――称呼、称谓的形式 一 社会关系决定称呼 称谓的形式 二 敬称与谦称 第九章 信息控制与设计 第一节 控制与言语信息 第二节 动机目标决定信息控制的方向 第三节 信息动机是选择切入点的依据 一 动机与会话含义的控制 二 语境干预造成动机被误解 第四节 信息参照点的选择定位 一 信息参照点的本质 二 不同的顺序、参照点表达不同的主题基调 三 不同的顺序、参照点表达不同的新信息 第五节 信息控制设计的手段和途径 一 设计小目标、迂回达到总目标 二 改变方向、闪避暗礁 三 顺水推舟、自圆其说 四 顺水推舟、化解消极信息 五 巧妙回避、藏真示假 六 诱导与反诱导 七 积极诱导与消极诱导 八 信息变体 第六节 信息环境的控制利用 一 空间因素 二 时间 心理因素 三 民族、社会文化因素 四 历史文化因素 第七节 主体因素的控制利用 第八节 善意失真――情感成分优化控制处理策略 第九节 信息预测 一 语音层面的预测规律 二 语素、词语层面的预测规律 三 预测信息的纠错功能 四 通过“信息定势”控制他人 第十节 控制不当与失控 一 意外预设导致失控 二 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失控 三 矛盾、两难造成控制困难 四 反效信息 第十一节 信息反馈与控制 第十章 灰色信息的性质与设计利用 第一节 什么是“灰色” 第二节 灰色与模糊 第三节 灰色信息的分类与成因 一 分类 二 成因 三 灰色是双刃剑 四 从灰色对法律语言的消极制约 看自然语言的局限 第四节 灰色信息的机制 一 调整词语,变动内涵外延增加灰度 二 扩大可能性空间提高灰度 三 指示范围、界限不明确造成灰色 四 歧义、歧解造成灰色 五 必要信息量不足与灰色 六 信息量不足与误导信息 七 沉默与灰色信息 八 闪避造成灰色 九 信息的隐、现造成灰色 十 示假藏真的暗示 第五节 灰色信息与白色信息的转化 参考论著 后记 · · · · · · () |
他的书必买,烧脑,值得珍藏
让人叹为观止。
颠覆了本人固有浅薄的世界观、价值观
文笔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