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尚会鹏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15-10 页数: 320 定价: 58 装帧: 精装 丛书: 世界政治研究丛书 ISBN: 9787301257746 内容简介 · · · · · ·该书是一部研究印度种姓制度的学术专著,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起源、概念、构造特点、变化、种姓与印度教、种姓与印度社会的现代化及有关种姓和印度社会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书中试图呈现种姓制度的全貌,种姓制度既有“横”的方面的研究,包括种姓制度与印度宗教、印度教、“贱民”制度、教派和民族冲突的关系等方面,也有“纵”的分析,即各主要时代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变化及未来等。书中还有对种姓制度的现状调查材料。 作者简介 · · · · · ·尚会鹏,男,1953年12月生于河南省开封县。1978年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1981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留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任学院南亚研究室主任。目前除从事印度社会文化研究外,还在从事比较文化研究和中国农村社会调查研究。 目录 · · · · · ·第一章种姓及种姓研究 / 1第一节种姓在印度 / 1 一、 种姓在印度 / 1 二、 名称 / 4 三、 定义 / 6 第二节种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0 · · · · · ·() 第一章种姓及种姓研究 / 1 第一节种姓在印度 / 1 一、 种姓在印度 / 1 二、 名称 / 4 三、 定义 / 6 第二节种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10 一、 战前的研究: 种姓起源诸说简述 / 10 二、 战后研究的新特点 / 17 第二章种姓的社会构造 / 22 第一节种姓的隔离与对立 / 23 一、 血缘的规定 / 23 二、 婚姻的规定 / 24 三、 等级的规定 / 28 四、 职业的规定 / 30 五、 地域的规定 / 32 六、 隔离的规定 / 33 第二节种姓的结合 / 36 一、 贾吉曼尼制度: 种姓结合的纽带 / 36 二、 印度教: 种姓的胶结剂 / 42 第三章种姓制度的极端形式:不可接触制 / 48 第一节不可接触制的历史与现状 / 48 一、 起源与发展 / 48 二、 “贱民”的分布 / 51 三、 境遇 / 52 第二节个案分析:北印度村落中的不可接触制 / 59 一、 不可接触实践及其原因 / 59 二、 “不可接触者”的心理 / 61 三、 “不可接触者”的态度:同一个“不可接触者”的谈话 / 64 四、 同一个婆罗门的谈话 / 67 第四章“ 贱民”解放运动 / 70 第一节哈利真解放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70 一、 哈利真解放运动的历史背景 / 70 二、 哈利真争取改善地位的斗争 / 72 第二节哈利真运动的领袖安培德卡尔 / 74 一、 生平 / 75 二、 社会思想:与甘地的对立 / 76 第三节“贱民”与新佛教运动 / 79 一、 佛教在印度的复兴 / 80 二、 新佛教的主要教义 / 82 三、 新佛教运动的现状及问题 / 85 第五章种姓与村落社会的权力结构 / 88 第一节乡村统治的基本形式:潘查雅特制度 / 88 一、 传统的乡村统治 / 88 二、 独立后潘查雅特制度的实施 / 93 三、 潘查雅特制度与种姓:新潘查雅特制度实施的意义和问题 / 97 第二节种姓、阶级与乡村社会的权力结构 / 102 一、 种姓与阶级 / 102 二、“统辖种姓” / 104 三、 种姓与村落的权力结构 / 107 第三节个案分析:古吉拉特的种姓与乡村社会 / 109 一、 种姓与土地占有 / 110 二、 种姓与政治 / 113 三、 结论 / 117 第六章印度的社会冲突及其根源 / 118 第一节种姓冲突及其根源 / 119 一、 地位之争 / 120 二、 种姓冲突 / 123 三、 近代种姓冲突之根源 / 124 第二节教派冲突及其根源 / 125 一、 教派冲突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 126 二、 社会经济根源 / 129 三、 政治根源 / 133 第三节印度社会冲突的心理文化基础 / 136 一、 种姓冲突和教派冲突的共同基础 / 136 二、 印度教与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征 / 138 三、 心理文化与社会一般特征 / 142 第七章历史上的种姓与乡村社会 / 147 第一节孔雀王朝以前北印度的乡村社会与种姓制度 / 147 一、 吠陀时代 / 147 二、 佛教兴起时代 / 149 第二节孔雀王朝时代的乡村社会 / 153 一、 村落的经济构造 / 153 二、 种姓制度 / 156 三、 村落同外界的联系 / 158 第三节18世纪西印度村落社会与种姓 / 160 一、 村落概貌 / 160 二、 土地占有关系 / 162 三、 手工业者及村落仆役 / 166 四、 村落的统治机构 / 169 五、 种姓组织 / 172 六、 种姓实践与社会紧张 / 175 第八章种姓制度的变化 / 179 第一节近代以来种姓制度的变化 / 179 一、 职业的变化 / 179 二、 贾吉曼尼制度的衰落及其影响 / 184 三、 政治和司法职能的丧失 / 186 四、 种姓实践和种姓意识的弱化 / 190 五、 种姓的再生 / 194 第二节种姓的社会流动及其理论 / 199 一、 种姓的社会流动 / 199 二、 “梵化”与“西化”理论 / 201 三、 “垂直流动”与“水平流动” / 204 四、 结论 / 207 第九章种姓与印度教社会的现代化 / 210 第一节种姓价值观与社会的现代化 / 210 一、 劳动分工观与经济现代化 / 210 二、 分裂倾向与社会的一体化 / 215 三、 种姓与社会平等 / 218 四、 “单方面依赖”与现代人际关系 / 222 第二节印度教的拯救观与社会的现代化 / 226 一、 何谓“宗教之国”? / 226 二、 “梵我一如”拯救观与社会变革 / 228 三、 “梵我一如”与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 230 第三节文化整合和种姓的未来 / 233 一、 种姓能彻底根除吗? / 233 三、 文化整合与种姓的未来 / 239 第十章种姓的跨文化比较 / 242 第一节同古埃及的比较 / 243 第二节同日本的比较 / 245 第三节同美国的比较 / 250 第四节同中国的比较 / 254 第十一章关于种姓印度教社会的若干理论 / 258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印度村社的论断 / 258 一、 村社的起源及性质 / 259 二、 村社的社会构造:村社与种姓制度 / 260 三、 村社的土地制度 / 264 四、 村社与印度的历史发展 / 267 第二节马克斯·韦伯的印度宗教观、种姓观 / 273 一、 韦伯宗教社会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 274 二、 印度教与种姓制度 / 275 三、 古典佛教与耆那教 / 278 四、 几点评论 / 280 第三节许光对印度种姓、印度教社会的心理文化学分析 / 282 一、 许光其人其论 / 282 二、 大规模文明社会比较研究的基本理论体系 / 285 三、 印度教徒亲属体系的特点:与中国的比较 / 287 四、 种姓制度、印度教及印度教徒的心理文化特征 / 289 五、 简短的评论 / 290 附录南印度乡村社会实态 ——坦焦尔地区库士尔村的实地考察 / 293 主要参考文献 / 307 重要译词表 / 311 · · · · · · () |
以后一直来!
哈哈哈哈哈哈
深入浅出
这本书内容不错,推荐大家购买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