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董洁主演的新剧《您好!母亲大人》正式收官。 剧中讲述了一对苏北小镇寻常母子,横跨三十年的人生,情真意切。 图片 而在这部剧中,董洁更在角色上做出了大胆尝试。 41岁的她,和一位35岁的男星饰演母子。 图片 目前,这部剧在豆瓣,也斩获了8.3的评分。 图片 但高分评价下,收视率却十分惨淡,上线34天,仅有6000万播放量。 好剧“遇冷”,有人说是董洁的过往让该剧“抹黑”了。 倘若没有那段经历,董洁如今的事业,也不至如此惨淡。 图片她的人生,本该大放异彩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年轻时的董洁,便是如此。 一部《金粉世家》,让大众记住了一个如丁香般淡雅的民国女子冷清秋。同时,也让演员董洁大红大紫。 那时,她才22岁。 图片 2000年,她登上春晚舞台,与谢霆锋一首《今生共相伴》,炸裂全场,成为经典。 同年,她又被张艺谋相中,出演电影《幸福时光》,拿下了华表奖电影新人奖。 出道便是谋女郎,此后又签约了王家卫工作室,事业起点不可谓不高。 而后,又与潘粤明演绎了郎才女貌般的爱情。 2005年,两人在拍摄《红衣坊》时,擦出火花。恋爱三年后,便携手走入婚姻。 图片 夫妻恩爱和谐,后又生下可爱的儿子顶顶,更是令人羡慕。 一切都是那么顺利、美满。 而这所有美好的转折点,是董洁婚姻的解体。 2012年10月20日,董洁工作室突然发布一则离婚声明。 字里行间,潘粤明成了一个嗜赌成性、有家庭暴力、对婚姻极其不负责任的男人。 图片 外界一片哗然。 对此,潘粤明站出来澄清: “对于我曾深爱过的女人,我想告诉你,对你对我们的感情我问心无愧!我什么都没做,我还在等,因为我爱孩子,爱这个家!” 而董洁的回应,却是悄悄带着儿子顶顶,离开了他们的家。 不久后,董洁和王大治的激吻照传出。 随后,潘粤明也以诽谤罪将董洁的经纪人告上了法庭,最终胜诉。 经纪人被要求公开致歉,但经纪人却说一切全是董洁让她做的。 至此,董洁的名声,一落千丈。 面对个人名誉和事业,董洁没有做出任何回应。她关闭了社交平台的评论,带着儿子顶顶回到了大连的老家。 她像是一只逃避的鸵鸟,将头埋进了沙子,用躲避来面对外界越炒越热的舆论。 图片她的一手好牌,为何会被打烂了? 婚姻永远是一场双人游戏,风起时,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娱乐圈更甚。 这场离婚闹剧,给董洁和潘粤明的事业,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只是,年少便成名的董洁,真的会不清楚娱乐圈的游戏规则吗? 她或许比谁都清楚,所以,她要在一开始就占领舆论高地。 她恐惧风暴的力量,所以她选择了“先发制人”。 这样,她才是安全的。 所以,真相大白后,她才会像鸵鸟一样躲了起来。 因为内在更深的恐惧与焦虑,让她没有力量再面对外界越炒越热的舆论。 图片 当一个人越着急占领舆论高地,越想要证明自己时,驱动他的,是恐惧。 这样的行为,是一种无意识的逃避反应。 它由内在“未被看见的恐惧”所驱动,是你内在的保护程序。 所有我们不敢承担的责任背后,都藏着一个人内在深层的恐惧。 它或许张牙舞爪,大骂他人,把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 又或许是隐藏、压抑,用更深的指责惩罚自己的怯懦。 但不管它在你生命的展现形式如何,当它未被看见时,都在影响着你的生命。 图片这份恐惧,是你生命里隐藏的“破坏力” 如果再往深走一步,我们就能看到——所有你不敢面对的问题背后,都隐藏着更多的东西。 有一位女友S,她曾说起自己的故事: “要不是女儿,我早就离婚了。 我与老公结婚十多年,总是争吵不断,有时他气到跳脚还会打我。 为了女儿能够有一个完整的家庭,每次吵完以后,我只能一个人蹲在角落里哭。 我女儿很懂事,听我的话,读书也很用功,在班里总是前三名。 别的小朋友总是问父母要这要那,她从来没有跟我提过要求。 每次一看到她的脸,我就不忍心让她没有爸爸,所以我只能忍。” “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被老公打,才9岁的女儿跑过来抱住我说,‘妈妈,你想离就离婚吧,我可以的’。 那一刻,我震惊了,心头很慌。 这才突然发现,其实我根本没有勇气真的离婚。而女儿,只是一个借口罢了。” 图片 我脑子里无数的念头在翻涌: “真的离婚后,别人会如何看我?是否还能建立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怎么和前夫处理财产和孩子的抚养权?我该如何养活自己?……” 除了这些现实的问题之外,婚姻的解体,还需要面临着多年投注在一段关系中的情感的撤回和解体。 而这将直接让我们去面临分离和丧失,死亡和孤独等议题。 如果没有做好准备,别说是跨出第一步,就连想一想就能让我们如临悬崖,战战兢兢。 当你遭遇人生的难题时,请试着向内在更深处看一看,它背后一定藏着你不敢直面的恐惧。 而那份恐惧,便是你成长的种子。 “我时刻梦想着能跳脱体制内,做一个自由的旅居者。” 一个朋友总是痛苦的抱怨着。 可当你真正的告诉他该如何计划并实现梦想时,他却说:“算了,车贷房贷的,太不稳定了。” 图片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属于自己的渴望:或许是不再做一个家庭主妇、突破职业的限制、逃离一段让人窒息的关系…… 想一想,为何你宁愿痛苦着,却不去追求自己心之所向? 因为过往的一切,至少我们是习惯的。就算是痛苦的凌迟,都是一刀又一刀的熟悉。 当我们无法面对改变的恐惧时,它就会破坏我们真正的渴望,让我们无法进入实质性的行为层面。 而深究这种逃避模式的原因,后面可能住着一个匮乏的内在小孩,常年得不到关注和爱护。 也可能是没有一个很好的亲密关系养料,始终觉得身后空空如也,缺乏稳稳的安全感。 也可能自己的人格根基不够坚实,外界风吹草动的变化,都能在内心世界掀起一场飓风,所以不敢轻举妄动。 而我们只有把埋在沙子里头探出来,去直接面对、行动、改变,你才有可能变成自由奔腾的猎豹。 图片 对人生负责的第一步,是直面你内在的恐惧 《您好,母亲大人》是董洁出道以来,第一次挑战年龄跨度这么大的角色。 “ 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也给了我很强的信心,原来我可以去挑战不同的角色。” “之前,我想,以我的能力,我很难跟大家讲,我想演这个,我想演那个。但这一次,我冲出了自己的舒适圈。原来我也不知道自己演老太太会是怎样。但是去做了,那也许就会成功的。" 图片 这是董洁改变自己的第一步,是她选择了直面自己内心那些“隐藏”的恐惧。 但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生活中一点一滴地历练起来的。 首先:它需要我们去看见、识别我们的内在恐惧: 在外界的舆论攻击前,是否感觉芒刺在背、手足无措? 在一段难受的婚姻或感情中,是否感觉到无奈和无力而不敢轻举妄动? 面对孩子的不断长大,会不会感到无法适应,依然总想要让他听自己的安排? 这些都是我们自然的反应,是我们固有的内在模式。 每一次遭遇不敢面对的问题,都会触发到我们内在的恐惧和不安。 看到它,并去拥抱和安抚它。 然后从这里,我们可以慢慢出发,和那份恐惧做朋友。 图片 其次:好好爱自己 如果可以和恐惧对话,也许它可以对我们有一个提醒。 它在提醒着我们,要好好地爱自己。 只有好好爱自己的人,内在才会涌现出稳定的自我力量。 它会帮助你,自然的远离各种消耗自己的人、事、物。 也许,糟糕的关系、无聊的工作、窒息的亲情仍然令我们感到习得性无助,想要逃跑,但我们仍可以做点什么。 就像蔡澜先生在《不如任性过生活》中所说,“我们一有机会,便尽量去笑吧,我们一遇到喜欢的人,便尽量和他们接近吧。避开负面的人,尊敬可怕的,而远之。走远几步路,去吃一间比较有水准的餐厅,别对自己不起。” 美好的事物,往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蓄积力量。 让恐惧一点点的瓦解,让美好一点点的进来,你的生命自然会一点点的提升。 到那时,也许你会发现,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
很有趣的一本书
好看,经典,值得一看
这本书高中学北京大学先修课的时候老师就反复提及
上周培训老师推荐的